一、單項選擇題(本大題共15小題,每小題1分,共15分)
1.在IE的萌芽和奠基時間,首先應用于(B)。
A.建筑業 B.制造業
C.冶金業 D.服務業
2.工業工程的首要任務是(C)。
A.供應系統的設計
B.服務系統的設計
C.生產系統的設計
D.管理系統的設計
3.某一給定時期的產出量與投入量之比是(D)。
A.資本生產率 B.總生產率
C.全要素生產率 D.靜態生產率
4.工藝流程分析的分析改進對象只包括加工和(B)。
A.裝配 B.檢驗
C.包裝 D.儲存
5.動素分析(Therblig)的基本動作元素有(C)。
A.21個 B.15個
C.17個 D.24個
6.工作評比法的關鍵是如何確定(D)。
A.計算公式 B.作業時間
C.作業方法 D.評比系數
7.工作抽樣需要對操作者或機器進行(D)。
A.連續觀察 B.規律性觀察
C.間斷觀察 D.隨機瞬時觀察
8.標準的對象是重復性的事物和(A)。
A.概念 B.產品
C.服務 D.工作
9.人機工程學研究的對象包括人、機和(D)。
A.產品 B.質量
C.服務 D.環境
10.人由暗環境轉入明環境的明適應過程一般需要(C)。
A.2min B.1.5min
C.1min D.0.5min
11.以視中心線為基準,誤讀概率最小的區域是(B)。
A.上下各20° B.上下各15°
C.上下各12° D.上下各10°
12.通常情況下安靜代謝量為常溫條件下基礎代謝量的(C)。
A.80% B.100%
C.120% D.150%
13.為盡量避免光線直接射入眼睛,照明燈應當設置在人的左上方,與人眼呈(B)。
A.30°角 B.45°角
C.60°角 D.90°角
14.噪聲不單純是由聲音的物理性質決定的,而主要取決于(A)。
A.人的主觀心理感覺
B.人所處的環境
C.人的生理條件
D.人的承受能力
15.直線職能制這種組織管理形式的特點是(B)。
A.分權式管理 B.集權式管理
C.民主型管理 D.放任型管理
二、填空題(本大題共20小題,每小題1分,共20分)
16.人們為提高生產率所做的努力集中表現在改進生產技術和管理兩個方面。
題析:人們常說,企業的發展靠兩個輪子,一是技術,一是管理,缺一不可。兩方面對于提高生產率均具有重要意義。
17.IE的核心是降低成本、提高質量和生產率 。
題析:IE的中心任務是提高生產率,同時達到降低成本和提高質量的目的。
18.工作研究的目標偏重于人力資源的節約。
題析:一切節約歸根到底是活勞動的節約。工作研究的主要目的是通過改進作業流程和操作方法以及作業測定等手段提高勞動生產率,實現人力資源的節約。
19.基本生產過程包括加工過程、檢驗過程、運輸過程、存儲過程 。
題析:存儲過程是實現生產過程連續性不可缺少的一環,因此包括在基本生產過程之中。
20.作業空間設計一般包括空間布置、座椅設計、地面設計和環境設計等幾方面內容。
題析:環境系統是整個生產系統不可缺少的部分,它對生產的效率、質量以及操作者的身心健康有重要影響,因此作業現場空間設計必須包括環境設計。
21.作業測定是通過一定的方法,用于確定合格工人按規定的作業標準,完成某項作業所需要的時間。
題析:作業測定的最終目的是制定作業的標準時間,為此,在選擇作業測定對象時其操作技術必須達到最基本的要求,即達到合格工人的標準。
22.工作抽樣中獲得記錄結果的概率分布為正態分布。
題析:這是統計規律顯示的。當樣本數足夠大時,二項分布接近正態分布。
23.1MOD的時間值為0.129s。
題析:這是在開發MOD(模特法)設計規定的。
24.眼睛能分辨被看清目標物最近兩點的視覺稱為臨界視覺。
題析:例如,人站在離視力檢查表5米處,能看清表中第10行"E"字,視力為1.0。
25.機器設備向人傳遞信息的方式有視覺顯示、聽覺傳示、觸覺感知和動覺感知。
題析:眼睛接受視覺顯示,耳朵接受聽覺傳示,皮膚接受觸覺感知,而骨骼、肌肉接受動覺感知。
26.勞動強度是指生產過程中作業者體力消耗及緊張程度。
題析:勞動生理實驗表明,某些勞動強度不是很大的作業,但由于作業緊張度高,操作者同樣會感受勞累,如儀表監示崗位的操作工。
27.作業環境的微氣候條件主要指作業環境中的溫度、濕度、氣流速度和熱輻射等四種因素。
題析:熱輻射同樣也是高作業溫度,它直接照射到操作者的身體。
28.工作崗位分析是對組織中各項工作的工作內容和工作規范進行描述的過程,其結果是產生工作描述和任職說明。
題析:在工作規范中主要說明該項任職員工的素質、能力、知識和技術要求等。
29.崗位工作設計主要考慮組織因素、環境因素和行為因素。
題析:崗位工作設計除了組織因素、環境因素外,行為因素同樣不可缺少。因為,崗位工作由人承擔和完成,必須考慮員工精神方面的需要,使工作本身給員工帶來激勵。
30.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將人類的需要分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實現需要等五個層次。
題析:社交需要是介于安全需要和尊重需要之間的人的一種精神需要,主要表現為對交往、情感和歸屬方面的需要。
31.弗羅姆的期望理論認為,某項活動對某人的激勵強度取決于該項活動結果給人帶來的價值以及實現這一結果的可能性。
題析:價值在這里也稱為效價,對個人的價值可以是物質也可以是精神。
32.薪酬的功能包括補償功能、激勵功能和調節功能。
題析: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勞動力的價格同樣受市場供求關系的影響,通過工資水平的調節,可以起到吸引人才和留住人才的作用。
33.作業寬放時間包括技術性寬放時間和組織性寬放時間。
題析:組織性寬放時間是組成作業寬放時間不可缺少的部分,主要用于工作現場組織管理需要所發生的間接工時消耗。
34.在考績過程中,若被考核者在某一方面特別優秀,就判定他在其他方面一定優秀的心理效應,稱為暈輪效應。
題析:暈輪效應是考績中常見的現象之一,即由于被考核者某一方面特別優秀,就一好百好,以偏蓋全,不做具體分析。
35.《中華人民共和國標準化法》規定,標準按不同管理層次和適用范圍分為國家標準、行業標準、地方標準和企業標準。
題析:對沒有國家標準和行業標準而又需要在省、區、市范圍內進行統一的,如安全、衛生和產品等可以制定和實施的地方標準。
三、簡答題(本大題共5小題,每小題6分,共30分)
36.現代工業工程的發展具有怎樣的特征?
答:一般認為,20世紀50、60年代以前,工業工程處在傳統發展階段,70年代以后進入現代發展階段。在此期間,工業工程出現以下特征:①研究對象和范圍從局部、部分擴大到系統整體,強調追求系統整體優化和綜合經濟效益;②普遍采用計算機技術、管理信息系統(MIS)和網絡通信技術為支撐條件;③重點轉向集成生產,由于計算機技術和高新技術的結合,生產方式發生了根本性變革,由原來分散單人單機的生產向集成制造轉變,工業工程的應用也必然隨之改變;④突出研究生產率和質量的改善,這是工業工程追求的目標,隨著生產技術的革新,研究提高生產率的方法與重點也會與時俱進;⑤探索新理論,發展新方法。
37.工業工程意識包括哪幾方面的內容?
答:工業工程意識首先是由日本工業工程專家提出的,實踐表明,有沒有工業工程意識以及樹立什么樣的工業工程意識對于發展工業工程至關重要。一般認為應該樹立以下意識:①成本和效率意識;②問題和改革意識;③工作簡化和標準化意識;④全局和整體意識; ⑤以人為中心的意識。
38.簡述提高生產率的意義。
答:管理科學家德魯克指出:"生產率是一切經濟價值的源泉。"還有經濟專家指出:"生產率造成差異。"不斷提高生產率是每一個國家和民族的共同目標。其意義為:①生產率提高的速度決定國家經濟發展的速度;②提高生產率是增加工資和改善人民生活的基礎;③提高生產率可以緩和通貨膨脹;④提高生產率可以增強國際市場競爭力,保持國際貿易平衡; ⑤提高生產率對改善就業和促進社會發展有積極作用;⑥生產率的提高和產品質量的提高相互促進。
39.標準化的作用是什么?
答:隨著高新技術的發展和全球經濟一體化,標準化的重要作用日益擴大:①是社會化大生產的必要條件;②是推動技術進步的手段;③是提高產品質量的技術保證;④是科學管理的基礎和重要組成部分;⑤促進對外貿易發展。
40.試述激勵的基本含義及作用。
答:激勵的基本含義是激發人的行為動機。激勵的作用有多方面,具體表現在:①吸引人才,提高組織的凝聚力;②協調員工個人目標與組織目標,使兩者和諧統一;③充分調動員工的積極性、主動性,提高員工的工作效率和業績;④激發員工的創造性和革新精神,從而提高工作績效。
四、計算題(本大題共3小題,第1、2小題各8分,第3小題10分,共26分)
41.某班組有關資料如下:試計算表中各要素的靜態生產率和動態生產率指數。
|